福建山地丘陵面積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0%,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形容其獨特的土地和農業特性,也造就了其山地果樹的發展。福建年均溫高,加上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季節和區域分配不均,且7-9月是臺風季,在農業種植上的天然環境并非理想。
但近年來,福建省政府對于經濟作物,尤其是山區果樹的發展十分重視。2017年出臺的“果樹種植業工作要點”,即部署強化技術指導、優化品種、生態栽培、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等符合國家政策的行動方案。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關愛,許多區域也都表現搶眼。素有“八閩佳果”的稱譽,屬薔薇科李屬的福建省的特色珍貴果品㮈(別名㮈李、桃形李等),以寧德、三明的產區最大。福清市枇杷品種,通過精心擴張規模、提升品質,已打開新局面。2016年,三明市在發展水果產業較快,投產果樹面積達到7萬公頃,種植區域集中度提高。2017年4月,福建農林大學和其團隊首次公布了無患子科植物龍眼的第一個全基因組數據庫,象征熱帶果樹的基因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因此,可見福建對經作的科研、民間的經研發和投入是十分重視的。
一、問題與挑戰
雖然福建整體種植前景較樂觀,但當下仍有很多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難題。根據福建師范大學自然資源研究中心的調查,針對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3個沿海城市及龍巖市、三明市、建陽縣3個內陸山區市、縣的郊區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情況表明, 由于工業化的結果,調查區耕地土壤0-20公分土層重金屬元素銅、鋅、鎘、鎳、鉛、汞、鉮的平均含量,分別比對照土壤高出0.2-1.9倍。另外,耕地化肥與農藥用量的逐年增加, 已經給農業生產帶來一定影響。從歷史數據來看,福建全省1955年化肥總施用量88000 t, 耕地平均僅使用4 kg/畝,到了1970年達到557200t , 平均施肥28.4 kg/畝。1994年化肥施用量已上升到55.88 kg/畝,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33.33 kg/畝。為此,合理增施化肥,是很重要的增產措施之一。由于地形和土壤關系,1985年來, 土壤磷素虧缺嚴重, 缺虧率為41.95%,目前雖注重了施肥的平衡, 但到1993年底磷素仍虧缺24.24 %。也因為補磷過度的原因,土壤元素的平衡嚴重失調。再者,農用地膜也是福建地區重要的污染源。研究表明,耕地中耕層農膜殘留量高達3 kg/畝以上, 連續覆膜3年, 則有9 kg/畝的地膜埋入土層,降低耕層透氣性, 防礙土壤水分輸送, 影響作物減產。